基孔肯雅热:热带“关节痛”背后的蚊媒威胁
图源:豆包
基本概念
/ BASIC CONCEPTS
“基孔肯雅”这一拗口词汇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土著语言、描绘的是患者因剧痛而蜷缩身体的姿态。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频繁的人员流动,从热带地区扩散至更广范围。
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核心在于蚊媒,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它们偏好白天活动,尤其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
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便在其体内增殖;当它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注入新的宿主体内。
稍显令人宽慰的是这种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12天。发病后,症状异常迅猛:
突发高烧——体温常快速升至39°C以上,伴随剧烈寒战。
剧烈关节痛——这是基孔肯雅最显著特征。疼痛常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皮疹——发病后2-5天,身体常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多分布在躯干和四肢。
虽然基孔肯雅热极少致命,但其关节痛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对患者造成长期困扰。
图源:豆包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疫区旅行或居住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尤其需与症状相似的登革热进行鉴别。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物。治疗以缓解症状、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补充水分。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止痛,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以防加重出血风险。
关节剧痛严重时可考虑物理治疗或短期使用医生指导的镇痛药物。
面对尚无疫苗的现状,“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是抵御基孔肯雅热的九字箴言。
清积水即是开展环境治理,定期检查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等各类积水,破坏蚊子孳生地。
灭成蚊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社区组织统一灭蚊行动。
防叮咬旨在加强个人防护。在流行区或蚊虫活跃区,穿着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尤其婴幼儿)。
图源:豆包
旅行注意:前往疫情高发区和热带地区旅行时,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做好充分防护;归国或返乡后若出现疑似症状,务必告知医生旅行史。
基孔肯雅热虽不像某些传染病般致命,但它带来的持续痛苦和日益扩大的潜在威胁,已不容忽视。只有掌握其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才能构筑起坚固防线,让“关节剧痛”的阴影远离我们——防蚊一小步,是守护健康不可替代的一大步。
本中心相关业务咨询电话:
办公室综合业务咨询电话:
023-54454816
疫情报告咨询电话:
023-54454808
疫苗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023-54454806
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卫生监测咨询电话:
023-54236609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咨询电话:
023-54454815
慢性病综合防控服务咨询电话:
023-54454812
性病艾滋病服务咨询电话:
023-54454089/023-5445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