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忠县人民医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甲乳外科完成首例面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临近皮瓣转移,目前病员情况良好,已出院。🔍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87岁,因“发现左侧面部包块4+年”入院。入院查体:左侧面颊近鼻旁可见约蛋黄大小包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周围红肿明显,有压痛,表面皮肤约2*3cm大小有溃烂,表面少许血痂及分泌物附着,取部分分泌物送培养,上唇左侧皮肤见1*1cm大小突出于皮肤表面的黑色块状赘生物生长,表面少许糜烂、无压痛,无渗血。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颌部增强CT提示:左侧颌面部皮下软组织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活检提示:鳞状细胞癌。![]()
▲患者面部情况
![]()
🔍 入院治疗:
▶我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甲乳外科医护高度重视,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完善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处置。考虑到患者面部皮损面积较大,并且需要扩大病变范围切除组织,为达到既彻底切除又美观的效果,计划采用双叶皮瓣转移的术式进行修复。在麻醉科、病理科积极配合下,由党委委员、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邓冈,主治医师李航主刀,在全麻下行“左侧面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临近皮瓣转移”,手术历时约2小时,非常成功,不仅彻底切除肿瘤,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了患者的“面子”。术后皮瓣血供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月无明显复发迹象,创面恢复好。![]()
▲术中
![]()
▲术后一个月
![]()
▲术后6个月
🔍 党委委员、副院长邓冈介绍:
▶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具有极高的挑战性,肿瘤大,患者年龄大,给手术风险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与难度。然而,通过手术团队细致入微的计划,对每一步操作的精准把控,在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成功为患者切除肿瘤,并完成组织修复重建。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皮瓣存活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该病例不仅展现了我院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担当,也体现了医院在应对复杂病情和高龄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标志着我院在头颈部皮肤肿瘤的切除及修复手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后我院将在头颈方面的肿瘤治疗继续加强探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定义】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国内研究表明,鳞状细胞癌约占颌面部恶性肿瘤的58.6%,通常发生在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区域,如头颈部。治疗这种癌症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采用临近或远处皮瓣进行修复,以保持面部的外观和功能。
【发病部位与表现】
发病部位:好发于头皮、面部、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呈现为溃疡,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菜花状外观。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疣状增生、结节肿块、红斑鳞屑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紫外线过度照射: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暴露于强烈日光下,尤其是紫外线辐射,可能对皮肤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引发鳞状细胞癌。
化学物质接触:接触某些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煤焦油、石蜡、**焦油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鳞状细胞癌的发病与遗传背景有关。直系亲属中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个体,罹患鳞癌的几率可能增加。
病毒感染:HPV感染是鳞状细胞癌,特别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病因。其他病毒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发鳞状细胞癌。
慢性皮肤病与炎症:反复发作的慢性皮肤病和炎症,如慢性溃疡,可能导致皮肤细胞持续受到刺激和损伤,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2.局部使用氟尿嘧啶和咪喹莫特乳膏;
3.冷冻疗法和电干燥刮除术;
4.光动力疗法;
5.化学药物治疗;
6.靶向治疗。
皮肤鳞状细胞癌虽然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但早期发现与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因此,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对于那些高风险人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预防措施,如使用防晒霜、佩戴遮阳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以降低患病风险。![]()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